
入职背调相信大家应该都经历过,但是现如今有些背调正在往“滥调”发展了!
罗女士去应聘某食品公司,公司HR告诉她:她的背调结果是“黄灯”,原因是——她做过“被告”。一查发现,原来是2018年小区业主跟物业打官司,罗女士作为业主之一被物业公司控告过。就因为这条记录,人家直接不录用。
其实所谓“背调”——也就是背景调查,本意是帮助企业了解应聘者的学历、履历、能力,避免招错人。但现在,很多企业的背调跑偏了。有的挖隐私,查婚姻生育、过往收入;有的放大无关信息,比如手术史;还有的干脆窥探社交平台,甚至打听生活作风。这不仅侵犯劳动者隐私,还容易给人贴上模糊、甚至失真的标签。更重要的是,企业在“查”的时候忘了,劳动者其实也会“反向背调”
这种做法也会让公司变成“避雷榜”的常客。
《个人信息保护法》要求处理信息必须合法、必要、最小化,并且要征得当事人同意。《劳动合同法》也强调,用人单位只能了解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情况。对劳动者来说,对个人信息有知情权、决定权和更正权。
所以——
面试遇到背调,先问清范围、手段;
对负面结果,要求解释和复核;
遇到侵犯隐私,可以依法维权,必要时申请仲裁或诉讼。
归根到底,背调不能变“滥调”。企业要真正尊重劳动者,拿出开放和坦诚的心态。劳动者也要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才不会被不公平地“卡掉”。
你遇到过入职背调吗?评论区聊聊,这里是职场龙门阵,我们下期再见。
美港通证券-美港通证券官网-配资在线炒股-国内前十的证券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