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过40℃的重庆山城热浪中,两股汽车产业变革力量正掀起更灼人的竞争烽烟。当赛力斯全球汽车公园的挖掘机轰鸣声,与长安汽车全球科学与艺术中心的奠基仪式交响共鸣,这座以汽车为城市基因的工业重镇,正见证着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两种极端范式——以赛力斯为代表的生态跨界派,与以长安汽车为代表的自主造车派,在新能源赛道展开激烈角逐。
一、双核驱动产业重构
重庆汽车工业史堪称中国制造业变迁的微观缩影。从抗战时期的兵工血脉,到21世纪初问鼎“中国汽车第一城”的辉煌,这座城市始终在传统制造与技术创新间寻找平衡。2014-2016年的巅峰时刻,300万辆年产量背后是低端车型堆积的虚胖体质;2018年产量腰斩的至暗时刻,则暴露出产业转型的必然阵痛。
在这场产业重构中,赛力斯与长安走出迥异路径。前者通过绑定华为实现三级跳:问界系列单车均价突破35万元,2025上半年净利润同比激增96.98%,更以全球第四家盈利新能源车企身份改写产业格局。后者则通过央企改革获得新生,决策链缩短带来的效率革命,使其在2025年上半年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48.8%,长安启源、深蓝、阿维塔等品牌矩阵渐成气候。
二、生态跨界突围密码
赛力斯的崛起堪称中国汽车产业生态重构的经典案例。与华为的深度耦合,使其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三电系统等领域获得跨越式发展。问界M9在中大型SUV市场的统治力,印证了“技术跨界+智造进化”模式的商业价值。这种模式在重庆催生独特产业现象:赛力斯工厂周边配套企业员工,将入职赛力斯视为职业生涯的“终极跃迁”,折射出生态融合带来的价值溢出效应。
但这种模式暗藏隐忧。那就是赛力斯蓝电品牌月销仅几百余辆,广告上央视也没有任何关注度,暴露出过度依赖华为技术赋能的风险。赛力斯的蓝电就相当于奇瑞的星纪元,只是赛力斯把全部精兵强将都投到了问界上,而奇瑞是星纪元和智界两条腿走路。赛力斯正在通过32亿研发中心建设破局,其全球布局已覆盖70余国,但品牌认知仍与华为深度绑定。这种“灵魂相交”的代价,或将影响长期技术话语权的构建。
三、自主造车破局之道
新长安的转型彰显央企变革的破局智慧。朱华荣治下的技术体系重构,使其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形成完整技术图谱:从“金钟罩”电池到“诸葛智能”平台,从SDA架构到APA7.0远程代客泊车,虽然也有广泛的技术合作,但构建起自主掌控的技术护城河。这种坚持在阿维塔品牌上依然有效,尽管单车亏损超5万元,华为HI模式的深度赋能,但主导权一直都在长安手中,使该品牌在30万+高端市场逐渐站稳脚跟,连续月销过万就是其表现。
央企身份转变带来的资源集聚效应正在显现。14亿前瞻技术中心投资、国资委直管决策权下放、产业链协同政策倾斜,构成长安汽车独特的竞争优势。当朱华荣在直播间亲自测试车辆性能时,展现的是传统车企向用户型企业转型的决心,这种组织变革的深度,或将决定未来十年竞争格局。长安一直都在不放弃自主权的前提下,与华为开展更深入的合作,可以说赛力斯能从华为得到的技术和支持,长安一样也不少,阿维塔发明的HI PLUS模式全面对比赛力斯的鸿蒙智行模式,两者差别仅在鸿蒙智行的车可以摆在华为手机旗舰店里。
四、中国制造全球化展望
站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重要时刻,两种模式展现出不同的进化逻辑。赛力斯代表的生态跨界融合模式,可以通过快速整合全球资源实现弯道超车,其海外出口燃油车本来有一定的基础,如今应用“轻资产+强生态”模式将更加可行性。长安汽车在海外的布局就更加深渊,其一直坚持“技术-制造-品牌”的垂直整合路线,通过构建东南亚、欧洲等五大战区,试图在全球化2.0时代建立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
谁是重庆车企“一哥”这场竞争的本质,是产业升级路径的选择题。当赛力斯在重庆打造“第二个特斯拉超级工厂”时,新长安正以央企使命重构产业生态。两种模式在重庆的并存共生,恰似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双重镜像——既要借力生态融合实现跨越发展,更需坚持自主创新夯实产业根基。
在重庆两江新区,赛力斯环形研发中心与长安全球中心相映成趣,如同产业变革的双螺旋结构。这场没有终点的竞速,最终将验证一个朴素真理:在新能源革命的浪潮中,唯有将“生态化反”的多元化与自主创新的战略定力深度融合,方能书写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叙事。当朱华荣董事长在深夜研讨经营策略,张兴海董事长在工厂盯产线时,他们共同锚定的,是中国制造突破“大而不强”的历史,在2030年实现中国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转变。
美港通证券-美港通证券官网-配资在线炒股-国内前十的证券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