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一座城市的国际化建设,不止于林立的高楼与随处可见的英文标识?广州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创新实践,给出了独到答案。
作为广东省内首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广州创新推进“国际化社区生活圈”建设,将岭南韵味与国际元素融入15分钟生活半径,让“广式生活”成为城市国际化的核心吸引力。如今,这一实践不仅为外籍人士打造了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更成为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生动注脚。
业态共融:15分钟生活圈里的“全球风尚+岭南韵味”
在广州祈福新邨,407家商户构成的“社区商业生态”正展现独特魅力。151家国际首店与2家广式老字号比邻相守,进口超市货架尽头摆着岭南风情的年桔盆栽,深夜脱口秀散场后,观众可转身走进“18小时活力场”点一碗姜撞奶。这是广州“国际化社区生活圈”的独特共生业态。
近年来,广州市商务局以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为目标,构建“5+2+4+22”重点商圈体系,出台“广州服务消费23条”,擦亮“Young城Yeah市”品牌,打造“羊城消费新八景”等消费场景,推动“商旅文体健”多业态融合。依托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广州将这种“共生业态”融入社区微循环,让全球风尚与岭南韵味在15分钟生活半径内和谐共处。
这种“国际元素广式表达、广式元素国际包装”的模式,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社区消费中找到共通归属感。该模式不仅为全市国际化社区生活圈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更有效提升了广州作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文化吸引力与国际影响力,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注入了民生温度。
服务无痕:外籍居民在“本地化体验”中扎根社区
“在社区办事有双语指引,菜市场阿姨会用计算器跟我讨价还价,看病全程顺畅——住久了真忘了自己是‘老外’。”来自德国的工程师马克的感受,道出了广州国际化社区“无痕服务”的精髓。
在猎德街区,15分钟生活圈内合理分布着3所国际幼儿园与4家国际标准医院;祈福新邨将国际教育、跨境医疗、涉外养老等服务融入社区生活,配备世界名校外教的英语实验学校、提供跨境医疗服务的祈福医院以及专为外籍家庭设计的月子中心和护老中心等;蕉门河社区的双语标识与整体环境协调统一,“街坊之家”邻里服务点也同样设置双语窗口;国际医院与本地医院共享医疗资源,外籍居民就诊流程与本地居民一致。
广州不设专门的“外宾通道”,却通过资源整合让外籍居民在日常起居中便捷享受全方位服务,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重新塑造了国际化社区服务的形态,使外籍居民在享受便利的同时,拥有如同“本地人”般的体验。“无痕服务”理念,成为广州国际化社区生活圈建设的一大亮点。
文化浸润:日常互动中生长的“多元共融生态”
在推进国际化社区建设进程中,广州以文化为纽带推动国际融合,通过日常互动让多元文化自然生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实践路径。
祈福新邨社区通过“国际邻里节”等品牌活动搭建文化桥梁,让外国居民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包粽子、弹古琴等中华传统文化技艺;社区组建的“外国人俱乐部”,吸纳中外居民参与语言学习、文化体验等兴趣小组,借助粤语故事分享、文艺汇演、非遗技艺体验、公益集市等多样化形式,有效消除文化隔阂。在这里,外国友人不仅找到了归属感与社交圈,更成为中外故事的分享者与传播者,让跨文化交流在互动中深化。“这次活动太棒了!让我们社区的人更紧密了,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而且让我们这些外国人真正参与进来了。”国际邻里节期间一位外籍受访者的感受,道出社区外籍居民的共同心声。
猎德国际街区聚焦“羊城消费新八景”主题,策划共品龙舟饭、同赛龙舟、参与粤语故事会、动手制作非遗手工艺品、逛国潮市集、赏国际花卉展等系列活动。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让中外文化在日常互动中实现潜移默化的交融。
以蕉门河国际化街区为例,仅今年6月就举办了非遗主题宣传日、中外居民议事茶话会等6场中外文化交流活动,外籍居民积极参与其中,社区内中外居民主动交往频率显著提升。这种双向的文化传播与接纳,既让每位居民得以保留自身文化认同,又推动大家主动拥抱多元共融的社区生活,为国际化社区建设注入温暖而持久的活力。
在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过程中,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成为展现城市国际化魅力的重要载体。广州市商务局创新提出“国际化即共存”的理念,通过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国际化社区生活圈,让外籍人士感受广州独特的城市温度,彰显了广州的包容性与创新力。
随着生活圈建设的持续深化,广州将进一步挖掘国际化特色内涵,与国际化街区建设等举措形成合力,精准回应中外居民的实际需求,持续发展国际共融的社区商业业态、优化乐享便利的社区商业布局、创新活力多元的社区消费场景,以“一刻钟”的幸福半径凝聚居民归属感,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的坚实平台,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南方+记者 黄舒旻
通讯员 穗商务宣
美港通证券-美港通证券官网-配资在线炒股-国内前十的证券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